top of page

美高選校寶典

最近不少家長來問我:「我們孩子要不要申請美國寄宿高中?應該選哪所?」

這個問題,其實背後不是在問學校,而是在問

我該怎麼為孩子找到最合適的成長環境?

一、真正的選校,從來不是看排名

每年都有家長拿著榜單問我:「這所學校比那所高兩名,是不是更好?」

但經驗告訴我:學校的好壞,不在排名,而在節奏。

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的「節奏」

有的節奏快,學生像在跑馬拉松;

有的節奏穩,強調內在自律與社區責任;

有的節奏自由,鼓勵創造與探索。

選對節奏的孩子,會發光;

選錯節奏的孩子,再好的資源也會被磨平。

二、分數是入場券,不是定義

我知道家長最關心的是成績:

「托福要多少?SSAT要多少?GPA怎麼算?」

這些當然重要,但那只是「你能不能進門」的條件。

真正能決定孩子能走多遠的,是人格底色與學習習慣。

在我這二十年的經驗裡,我見過托福120分卻在寄宿學校失速的學生,

也見過105分卻被哈佛提前錄取的孩子。

差別在於:

一個習慣被推著走,一個學會自己走。


ree

三、保底校,是教育智慧的起點

我常對家長說:「保底不是妥協,是戰略。」

所謂保底,不是“最差能去的”,

而是“就算最後只有這所,我也願意讓孩子去的”。

這樣的學校,會給孩子穩定的心理安全感,

也給家長一個「心定」的起點。

從這裡出發,其他目標校自然能有節奏地往上延伸。

四、文書與面試,是學校看見靈魂的窗口

有家長說:「文書是不是要寫得感人?」

我說,不需要感人,要真實。

學校不是在找完美的孩子,

他們在找能反思、能學習、能共情的孩子。

最打動招生官的文書,往往沒有驚天動地的成就,

而是一段真誠的思考,一個自己解決問題的瞬間。

面試亦然。面試不是表演,而是「對話」。

展示孩子的邏輯力、表達力,以及他能不能和世界互動。

五、家長,是孩子的隱形履歷

在寄宿學校眼裡,家長代表著孩子未來的教育延續性。

他們會讀你的家長信,會看你怎麼談孩子。

所以,我常提醒:

別替孩子說話,要替孩子的成長說話。

當一封信能展現「家庭如何理解教育」,

那個孩子在招生官眼裡,會立刻不同。

🌿 顧問小結

選美高,選的不是一所學校的排名,

而是孩子能以什麼樣的節奏、什麼樣的狀態,去成長為自己想成為的人。

你不需要孩子現在就完美,

你需要的是:讓孩子被正確地理解、被對的學校接住。

ree

📍下一篇預告

👉《從面試,看出一個孩子的未來走向》

為什麼招生官從前5分鐘,就能判斷你家孩子是不是他們想要的學生。

Comments


© 2005 by NEO Organization 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