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動不夠多?得獎不夠多?
- NEO College Coach小編
- 12 minutes ago
- 2 min read

孩子拼的是他的未來還是機構的KPI?
昨天我們分享了今年錄取結果後,一位曾經的家長悄悄私訊我,說他兒子今年想再次委託我們協助轉學。才剛放榜,決定學校,他就已經想轉學了。
這位學生從八年級起就在我們的陪伴下成長。九年級那年,我們鼓勵他參加一家知名半導體公司基金會舉辦的比賽。他主動邀請學校老師一起參與指導,過程中沒有花上一毛錢,最終贏得了大獎。基金會還額外提供3,000美元支持他們完成專案,這段經驗堪稱精彩又難得。我們原本規劃,十年級結束就幫他申請該公司的實習機會。
然而,十年級時,家長動搖了。因為其他機構告訴他:「這個比賽沒參加、那個競賽沒上,看起來不夠好看,對申請不夠有利。」儘管孩子在校表現穩定,常代表學校參加活動、累積實力,家長還是選擇轉向另一家強調「大量競賽」的機構。
孩子本身非常優秀,但那段時間投入大量金錢與時間參加各類競賽訓練,卻未能取得預期成果。每場比賽幾乎都是第一輪就淘汰,反而削弱了原本穩定的學業與校內參與。去年八月升上12年級,家長再次聯繫我們,表達希望重新合作協助申請。但當時我們已無法承接,也不願與同行搶學生,因此婉拒了。
孩子的托福105分,SAT考了1500分,GPA 3.9 unweighted 成績不錯。但最終唯一能真正寫進申請材料、講出來的,還是那場九年級時的比賽。其他只有一些培訓紀錄,沒有實質成果。最終他錄取了一所排名第47的大學 - 是間不錯的學校,但對這位原本能走得更遠的孩子來說,實在有些可惜。
我始終記得一位敬重的前輩曾說:
「我們不是特別厲害,我們只是把一個一百分的學生發揮到110、120分;但有些機構,卻能把一百分的學生做到70分。」
競賽當然重要,但它從來不是大學申請的全部。孩子每天還要上課,根本無法無止盡地投入各種競賽訓練。當「比賽以及比賽數量」變成主軸,孩子疲於奔命,家長的荷包瘦了,卻換來機構的滿盈帳戶。
就像我們今年的兩位藤校錄取學生,一位拿了奧林匹亞獎;另一位在第一階段就知道自己不擅長比賽,立刻轉向另一個能發揮影響力的活動,結果兩人都進了藤校。
這不是在批評誰,而是誠心提醒:
真正的價值,是讓孩子走在對的路上,做對的事,而不是幫機構做很多KPI。
申請沒有捷徑 NEO帶你少走彎路
Comments